媒體炒作誇張輿論
市民厭煩誠邀印證
從吉蘭丹到外州工作和求學的人,常被問:丹州華人不能吃豬肉是嗎?這種近似低智商的問題,就好像一些地理常識零分的洋人,以為馬來西亞人住在樹上一樣。
住在吉蘭丹的人對這些問題似乎已經感到厭煩,遇到這種提問,多會回答:你來看一下不就知道囉!
在這里出生長大、結婚生子、成家立室的職業婦女,目前在丹州從事薰香保健的陳秀玉表示,外州的朋友多會對丹州有著“誇張”的想法,形容這里是一座死城,沒有生活樂趣,對于這樣的想法,陳秀玉不知如何澄清,只能告訴他們:“自己來看。”
許多人對于丹州的印象來自媒體,並且以負面的居多,丹州華人因此受到莫名其妙的同情。
以不能賣豬肉這事為例,已在丹州哥市賣豬肉30年的豬肉檔檔主阿祥,在市內一座公開式豬肉巴剎營業,他表示,自20歲開始賣豬肉以來,並沒有受到州政府的干擾。
走訪這里的豬肉檔時,發現豬肉除了可吊著來賣之外,豬肉檔右邊毗連之處,就是馬來婦女賣菜的地方,在豬肉檔口左邊,有許多巫裔德士司機正在等待客人,從這些巫裔同胞的眼神與表情之中,並未有任何不悅。
實際上,縱然是在吉隆坡,超級市場早已習慣不公開擺或不賣豬肉,要買豬肉的華人也只能到固定的地方或巴剎購買,這和吉蘭丹沒有多大的分別,況且丹州華人人口不多,購買豬肉的地點不多也合情合理。
在這個公開巴剎共有 5個豬肉檔口,但卻有10個業者。年紀50歲的阿祥表示,業者每天輪流開檔,即一天工作,隔天就休業,由另外5個人頂檔賣豬肉。
豬肉檔從凌晨3時30分營業至中午12時30分,5個檔口每天約售出20只豬,平均一個檔口能賣出 5只豬,營業成績不俗,但阿祥表示,他們還是面對來自泰國豬肉的威脅,這些通過合法或非法途徑售賣的泰國豬肉,有一定的顧客群。
“還好,並不是每個華人都有吃泰國豬肉,我們的豬肉檔還是有不少本地華人光顧。”阿祥信心滿滿的說。
哥市居民王秀鳳是職業婦女,但放工之后也要煮飯燒菜,她說,需要下廚的丹州華裔婦女買豬肉並不難,除了到巴剎購買之外,一些流動的菜車也有售買豬肉,任何時候要吃豬肉都沒有問題。
至于市議會定下的限制條例,她表示並沒有多大的影響,而且這些條例頂多只是口頭上說說,並未真正的去實行。
“就好像超市付款男女需要分開一樣,各族人士排隊時多沒有依照指示,有空位就排隊付錢。”王秀鳳這樣表示。
記者特別到其中一間售賣廉宜雜貨的超級市場去買東西,只見男女同一排付款,出納員或職員也未訓示分開,掛在櫃台上方的男女分開指示牌如同虛設,沒有多少人把它當作一回事。
其實,在大馬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,人民之間早已學會互相尊重,各族的禁忌也略有所知,哥打峇魯市議會發出的條例只是畫蛇添足,多此一舉,一再的宣佈無謂的限制只能成為媒體炒作的最佳材料,破壞市議會和丹州政府的形象而已,而丹州華人看來也已習慣,反應最大的反而是丹州以外地區的華人。
婦女需戴頭巾僅回教徒遵守
采訪期間,發現在哥市韓沙路(Jalan Hamzah)往華卡巴魯(Wakaf Baru)的交通圈,有一個戴頭巾婦女的銀行廣告,大且顯眼,這在外坡較為少見,但這是吉蘭丹的條例之一,即回教婦女拍廣告需要包戴頭巾。
在哥市繞了一圈后,發現廣告牌的設計不是以商品和宣傳文字為主,就是以男生掛帥的廣告居多,婦女戴頭巾的大型廣告牌並不多見。
對于這種現象與條例,前市議員符芳僑表示,有關方面曾用了相當長的時間研究這個問題,他們發現市面上的廣告無論是否與女性相關,都會出現女性或打扮得性感的女性照片,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。
“除了化妝品這類與女性有關的產品之外,其他的產品只是在利用女性的美貌與外表在打廣告,就如一個汽車廣告,為何一定要有一名性感美女同時出現,賣的是汽車還是美女呢?”他對廣告的用意提出質疑。
符芳僑的說法似乎有其道理,女性的價值應該並不只是在外貌與身材,利用女性的外表銷售產品,這算是對女性的一種尊敬嗎?
丹州這一個廣告條例的限制僅是針對回教婦女,但是據了解,一些華人商家就算是使用非回教婦女當廣告模特兒都面對問題,這一點又如何解釋呢?
符芳僑表示,回教婦女出現在廣告上必須戴頭巾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,但這並不包括非回教婦女,商家可另外提出申請。
“就以拿督楊紫瓊為例,如果有她的廣告出現,每個人都知道他不是回教徒,當然就不會面對需要戴頭巾的問題。如果商家的廣告使用非回教婦女,一旦他們面對市議會官員的刁難,就一定要據理力爭。”
但是,據他所了解,華裔商家通常會作出讓步,另外再設計新的廣告,這並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。
勇敢據理力爭華商爭得權益
一般人民對哥市市議會的新條例習以為常,反而是一些市議會官員的心態及執法標準影響市民,尤其是商家,偶爾會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市議員“折騰”。
符芳僑曾是哥市市議員和州行政議員陳升頓的政治秘書,以及吉蘭丹州政府民族團結研究、文化及宣傳主任,對于華裔商家受到市議會官員的不合理對待,他鼓勵華裔商家向報章投訴,或訴諸法庭。
“當華裔商家面對市議會官員無理的要求與對待時,多會選擇息事寧人,最后吃虧的是自己。一些巫裔商家面對這些事時,都會給予激烈的反應,甚至將事件帶上法庭。”
符芳僑處理過一宗有關市議會官員無理要求的投訴,最后終于成功解決,這讓他更有信心鼓勵華裔商家爭取應有的權力。
“當時,有一間制作和售賣蛋糕,兼賣茶水的華人商店,碰到執照問題,根據市議會一向的標準是該申請兩張執照,但不知何故一名官員卻要求他申請 3張執照,這造成店主的負擔,因此就向我尋求協助。”他娓娓道來該事件的前因后果。
經過由州行政議員、市議會主席,以及市議會各部門總監組成的市議會仲裁庭的瞭解,確認有關業者只需要申請兩張執照,但當商家通知有關官員,卻不獲得承認。
“原來,市議會仲裁庭只是根據地方條例給予勸告,並無實質的法律約束力,再加上有關市議會官員以認識許多州級重要官員自居,根本不去理會這事,最終,這個事件在市議會的會議記錄內記錄下來,有關官員才不得不放手,這名商家的煩惱才獲得解決。”
因此,符芳僑認為這個事件並不是涉及任何新條例,卻讓華裔商家面對困境,但只要勇敢的據理力爭,一定可爭取到應得的權益。
禁賭關閉夜店有助減少罪案
回教黨1990年重奪丹州政權后,推行被認為是過度回教化的政策,這些包括禁賭、關閉夜總會與卡拉OK和酒吧等等。
此外,曾經一度欲執行在戲院內男女分開坐的措施,但后來卻不了了之,但是戲院業者當時受指示必須加強室內光線,以免在黑暗的戲院發生傷風敗俗的事。
如今,戲院在哥市已成為歷史,原本坐落在吉蘭丹河河邊的戲院停止營業后,目前已被拆除並等待改建成商業建築物。
現在,無論走在哥市哪一條較為熱鬧的街道,夜店或娛樂場所的招牌字眼不復見,但這並不代表一切都消失了。
就以賭博行業來說,雖然在開彩日看不見在博彩店前大排長龍的人潮,一些居民表示,通過電話聯絡,一些地下博彩還是在悄悄的進行。
縱然是夜店已在丹州政府政策之下關閉,但據一些知情人士透露,還是有一些人士冒著被取締的危險偷偷經營。
從道德角度來看,禁賭實非壞事,不允許夜店出現,至少也能減少犯罪事件,但若是有人硬將這些事情歸類為剝奪華人的自由,則未免太小題大作。
現今的世界,過度的自由導致不少問題發生,有限度的自由或許才能讓人不容易受誘惑。
2008年3月15日
視察丹情
发帖者
zuzuji
时间:
01:21